带您了解消化内镜

时间:2022-02-09

    最新数据显示,消化系统癌瘤中,大肠癌稳居第一位,发病年龄也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在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广州及台湾,大肠癌有超越肺癌成为新癌王的趋势,而且35岁以下患者呈上升趋势。而大肠癌的产生,大约80-95%是由结直肠腺瘤发展而来,可以说,大肠腺瘤是造成大肠癌的罪魁祸首。那么,什么是大肠腺瘤呢?有什么症状?怎么检查、治疗和预防呢?

       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一下三种:

       ①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②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 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在30%-70%左右;也有观点认为,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它的癌变率将是100%!

       ③混合型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癌变的几率与腺瘤的大小、数目有关:从病理性质上,结直肠息肉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肿瘤性息肉(大肠腺瘤):包括早期腺瘤(畸形隐窝灶)、传统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锯齿状腺瘤(传统锯齿状腺瘤、广基锯齿状肿瘤息肉、混合增生性息肉/锯齿状腺瘤)和杵状-微腺管腺瘤,临床上管状腺瘤患者较多。比起有蒂腺瘤,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高,并且如果腺瘤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腺瘤中绒毛成分越多,越可能癌变。而这一类息肉,我们一般叫它腺瘤性息肉,或者直接称之为大肠腺瘤。

       ②非肿瘤性息肉:患非肿瘤性息肉,癌变可能性较低。 非肿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P-J综合征等)、淋巴性息肉、粘膜脱垂性息肉(肛管)炎性息肉。

        ③肠息肉病 :如果在肠道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肠息肉病的特殊临床表现时,我们会怀疑患者患了肠息肉病。此类疾病因为数量庞大,所以癌变几率也相应较大,一经发现,及建议手术治疗。比如,即使癌变率是1%,那么100颗就是100%。怎么预防呢?最关键的预防:及早做个肠镜!饮食上,美国癌症研究所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发布的降低结直肠癌的方法 ,可以作为参考:

     ■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及其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 全谷物:粗粮;全麦食品;谷物;
     远离烧烤、腌制、熏制食品;
     避免过度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品
     ■ 运动:这对于年轻人尤其重要。
     ■ 其他:鱼类、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橘子、草莓和菠菜等)、多种维生素、钙剂、阿司匹林、乳制品也可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科室地址:住院病房楼4楼科室电话:58673230

(撰稿人:潘礼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