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钠速度过快,谨防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时间:2023-03-13

      低钠血症是我们临床上经常碰到的一类电解质代谢紊乱类疾病,尤其是前段时间,新冠肺炎肆虐,大批患者都伴随了低钠血症的发生。我们知道低钠血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提升钠离子的浓度,方法即是通过口服或者静脉补充高渗盐水。方法大家都明白,但是大家容易忽视补钠速度过快则会导致神经脱髓鞘病变的风险。最近我科在齐鲁医院专家的指导下,王春阳主任即成功诊断了一例由于补钠速度过快导致的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

  患者王某某,主因“言语不清半月余”来院,患者半月前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发热,伴有咳嗽,咳痰,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并逐渐出现反应迟钝,走路不稳,睡眠差。遂就诊于上级医院,入院后予以动脉血气分析示:PH 7.577,pCO2 27mmHg,pO2 77.1mmHg,K+ 2.5mmol/L,Na+ 97mmol/L,Glu 11.9mmol/L,Lac 1.5mmol/L。提示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低钾血症,上级医院在常规抗病毒治疗的同时,积极给予补钠、补钾治疗。然而患者却在入院3天后低钠血症明显纠正的前提下,出现了烦躁、情绪激动言语不清、不自主哭笑的症状,遂考虑“病毒性脑炎”,后又经过积极治疗半月余,虽仍有言语不清、不自主哭笑的症状,但较前好转,为求治疗方便,回到我院继续治疗。

  患者回到我院后,我科暂沿用了上级医院的治疗方案,继续给予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然而患者恢复的并不理想,王春阳主任于是建议复查颅脑MRI,结果提示:1、桥脑、双侧尾状核头、双侧豆状核异常信号,考虑炎症可能大,建议复查 2、脑内少许缺血灶。王主任看过复查的磁共振片子有中有累及桥脑、双侧尾状核头、双侧豆状核的双侧对称性改变,感觉患者绝不是单纯的脑炎,很有可能存在我们平时认知不足的疾病。经过再三思考以及与家属沟通后,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王翠兰教授前来会诊。

  王翠兰教授看过病人,接过刚刚复查的磁共振片子,便立刻否认了某上级医院的诊断,同时肯定了王春阳主任的判断,并予以更正诊断为“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王教授结合磁共振影像的表现以及依据患者短短3天内即快速的补足了钠离子的浓度,果断地推测患者极有可能是低钠血症的纠正过快导致的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在治疗上王教授又给出相应的指导。经过半月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症状最终明显改善,也顺利出院了。

  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也称渗透性髓鞘溶解综合征,根据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分成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和脑桥外髓鞘溶解症。其主要发病的原因是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低钠血症的过快纠正是其第二大病因,肝移植则为第三大病因。该病短期集中出现则是因为新冠病毒感染后低钠血症的高发。其临床表现主要依据病灶的大小、定位的不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治疗主要是急性期除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原发病,同时利尿药、脱水剂控制脑水肿等。皮质类固醇激素冲击疗法、血浆置换疗法、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及高压氧疗可能有效。